东蒙博物馆喀左紫砂非遗文创展厅。
8月19日,古窑聚落柴烧广场(首窑)开窑。
紫砂文化印记在喀左随处可见。图为龙源湖畔的紫砂壶雕塑与景区的美丽风景融为一体。
核心提示
如果你在百度百科输入“喀左”两字,多半会出现这样一个词条:北方紫陶之都。
作为外地游客,如果你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小住几天,走走逛逛就会发现,这里到处深嵌着“紫砂”的印记:街头巷尾分布着与紫砂相关的公司、工作坊;在风景区龙源湖,一座巨大的紫砂壶雕塑矗立在湖畔;乘车在城里转一圈,司机师傅可能会主动和你聊起当地紫砂壶的那些“故事”……
小城不大,风景如画。辽西喀左,一座被“紫砂”浸润着的小城正在向阳拔节生长。
一把壶
出喀左县中心城区,沿建三线南行11公里,还没进到利州街道南窑村二组,远远就可以看见一处古窑遗址——喀左县光明耐火材料厂,这里有330年前马蹄窑3个、1958年馒头窑3个、上个世纪60年代转窑1个;这里是我省第一批工业遗产之一。
谈起8月19日在这里举行的古窑聚落柴烧广场(首窑)开窑仪式,喀左高品宝砂紫陶艺术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海军有些激动:“古法烧制柴火窑,窑内温度高达1200℃左右,不同区域温控完全凭经验,我知道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但还是想试一试。”
历时3个多月的筹备,首窑烧制7天,降温7天,整整半个月,高海军和他的同事日夜不停地轮流看守。开窑日,大家凌晨3点就开始忙碌着做准备工作。“开窑!”窑口砖石被一块块取出,2000件承载着传统工艺的紫砂壶、紫砂杯等产品一一呈现在众人眼前,虽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惊喜。
“300多年前,喀左先人在此烧制紫砂御用器皿。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的手艺丢了,今天合力重现古法烧制柴火窑,也是一种传承吧。” 高海军说。
喀左紫砂文化从历史中走来。
在这座只有36万人口的小城,有两座和紫砂文化主题有关的博物馆。在喀左县博物馆,专门辟出一个展区,展示着陶壶、陶杯、白釉紫砂碗等一件件古老的陶器、紫砂制品,它们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辽金时代经历岁月而来,浓缩成喀左紫砂一脉相承的历史记忆。
在喀左东蒙博物馆的紫砂非遗文化馆,馆长乌春雷向记者一一介绍他所收藏的宝贝,从中可以一窥喀左紫砂文化在现当代的发展脉络:这对紫砂瓶1998年出产,是喀左县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品;这个紫砂看盘1988年出产,是喀左县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品……
两本紫砂文献,被乌春雷视为馆藏之宝。一本为《南哨磁厂1955年度经济计划》,上面盖着“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的公章,第二页“南哨磁厂工业产品产量计划”表格里面写明,“1955年计划生产1.9亿只碗”。
另一本《东兴缸窑》账本则见证着唐山人谢革廷在喀左南哨与当地的王贯共建两孔缸窑的史实。根据1988年版《喀左县志》记载:民国25年(1936年)初,开始筹建下院“东兴缸窑”,翌年投产。1945年—1947年,这两个缸窑先后停产。1948年,由南窑村农会接管。1950年,实行公私合营。1952年,旗政府将缸窑接收为公有,日新、东兴二窑合并改名为地方国营南哨陶瓷厂。
13年前,在生意场打拼多年且已有一定成就的乌春雷把自己“清零”,投身到紫砂文化产业中。为何要投入大量资金筹建不营利的喀左紫砂非遗文化馆?面对记者的疑问,乌春雷说起了多年前一件“很受刺激”的事:当时去外地学习考察紫砂制壶工艺,向人家请教的时候,对方说:“你们喀左哪有紫砂文化历史。”
“一定要找到喀左紫砂的根,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喀左紫砂的未来。” 乌春雷说。2011年至今,乌春雷一直奔跑在寻根的路上。
在积淀中、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今天的喀左紫砂壶已经打下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壶身或为蒙古包形状,壶钮、壶把以玉猪龙、待放的花朵作为点缀。其艺术风格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以“花鸟源头”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体现喀左“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的美誉;二是以“玉猪龙”为代表,彰显红山文化历史意义的系列作品;三是以“草原风”为代表的蒙古族文化系列产品。
一群人
一把名为《三羊开泰》的紫砂壶摆在记者面前。
壶嘴、壶钮、壶把均以生肖羊的头像作为装饰纹路,飞把与羊头形象完美融合,且羊耳的纹饰近似如意纹饰,更添一层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这是喀左紫砂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艾雅芝的得意之作。70后的艾雅芝自小喜爱陶艺,成年后拜访名师学艺,参加各类培训班研究紫砂制作工艺,终有所成。
喀左城区滨河路畔的北陶紫砂工作室,是十多年前当地首批开设的30多家紫砂工作室之一,对北陶紫砂艺术总监艾雅芝的采访就在这里进行。艾雅芝并不健谈,采访中,她手上的工作也没有停止,眼见着泥条变成泥片,转瞬又拍打成壶身……
艾雅芝抱歉地说:“做壶时间长了,很多东西也就内化到身体里边了,做上了,就放不下来。”正是这种专注,让艾雅芝的技艺不断精进,她的作品先后获得各类赛事金银铜奖,并有作品被中国陶瓷馆等永久收藏。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要把喀左紫砂技艺和工匠精神传承下去”,艾雅芝先后创办喀左紫砂非遗工坊、喀左县北陶紫砂技术培训学校和喀左县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其中,北陶紫砂培训学校免费培训紫砂产业人才1000多人次。
在喀左县域内,像艾雅芝一样的紫陶产业直接从业人员约1500人,具有职称资格技术人员200余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市级工艺美术师10人。紫陶上下游产业从业人员合计1万余人。这一群人,秉承传统文化,聚集南北技艺,引领着喀左紫陶产业走向未来。
白雪峰,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2001年,接触到紫砂壶,开启收藏之旅;同时萌生出学艺制作紫砂壶的想法,于是毅然远赴宜兴。
上山选料、分目、初炼、陈腐到拍制,试验、失败、再试……日夜钻研,白雪峰终于在2005年利用拍打工艺制出了手工紫砂壶。而今,身为晚窑紫砂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白雪峰,已有了自己的紫砂艺术馆。走进其间可见,一楼陈列着各式的紫砂壶成品和艺术品,一角是工人制作紫砂壶的工作台;二楼是他多年来收藏的紫砂艺术精品及自己的代表作品。还有几件数千年前的古陶,印证了喀左陶器的一脉相承。
如何把喀左的紫砂产品做得更好,更独具特色?红山时代,远古的先人用手捏这个形式做器皿,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一下?白雪峰决定:尝试从拍打工艺到手捏。
“回归几千年前的传统,这事在2022年真的就做成功了。” 白雪峰说,“手捏的每件紫砂壶作品从来不会重样,它的最大确定性就是‘不确定’,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传承中创新。在白雪峰的引领下,晚窑紫砂先后获批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省级专家工作站,现拥有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 5项外观设计专利。
与艾雅芝、白雪峰这两位喀左本地人不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喀左县紫砂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曰明是位“外来户”,正是多年前一群像刘曰明一样从宜兴来的闯入者,为喀左紫砂产业注入源源活水。
到今年9月,刘曰明来喀左已经整整16个年头了。本来在宜兴已经有了一个发展得很不错的陶瓷厂,为何要到喀左这个北方小城二次创业?
刘曰明说,是喀左文化底蕴深厚吸引了他,这里既是金鼎之地、暴龙之乡,又是紫陶之都、塞外水城,民风还特别淳朴。这里的矿料品质相当高,自己曾拿着喀左的紫砂原料到宜兴陶瓷研究所作过五六次化验,得到了当地很多专家的认可。
采访前,记者查阅涉及刘曰明的各类公开可见信息,其中有关紫砂和陶瓷的职务、职称等近30个。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刘曰明一再强调“千万不要称我为‘大师’,我就是个普通的紫砂手工艺者,我现在更愿意做的是,以我之力助喀左紫砂产业之兴。”虽然带着浓浓的宜兴口音,刘曰明言谈中更多的是“我们喀左……”
这些年,喀左举办的每一届紫陶艺术节都是由喀左县紫砂行业协会协助喀左县政府策划的;这些年,刘曰明带着喀左紫砂企业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种展会、技能大赛;这些年,刘曰明带出的徒弟已有200余人……
前不久,刘曰明还撰写了一份《关于推动喀左紫砂产业加速发展的报告》,既谈喀左紫砂产业发展的成绩,也不回避问题,更多的是给当地产业发展支招:“建议研究出台支持喀左紫砂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应推动喀左紫砂对外合资合作步伐”……
喀左紫砂产业有今天的成绩,非一人之力,非一日之功,更离不开默默无闻的“幕后者”的助力与支持。多年来,喀左紫砂产业曾分别由科技局、市场局等多个部门来管理,去年2月,当地专门成立了陈醋紫砂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中心主任刘大勇说:“作为专业力量,我们的职责是与各方合力推进喀左紫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座城
喀左,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区,山地、丘陵、平地、河川相间交错,构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景在城里,城在景中。
悠久的紫砂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城市的血液之中,滋润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学习、居住的人们,提升着小城的气质。
采访中,在街头公园歇脚,在小店就餐,与当地人谈起紫砂壶,多数的人会很认真地坐下来与记者聊起相关的制壶工艺和典故;常听到的一句话是:除了宜兴,还有一把紫砂壶,来自喀左,走的时候,别忘了带上一把!
紫砂文化正在以本土特色课形式走进校园。在喀左县幼儿园,设立了紫砂泥工作室和户外陶艺吧,配备专任教师,向全体幼儿开放。
园长王翠艳介绍,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尝试制作紫砂盘等,搓条、敲打、围拢、拼接、塑形……在“玩泥”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感受陶艺魅力,感受家乡深厚的紫砂文化底蕴。
在喀左县职教中心,开办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紫砂工艺专业,包括紫砂制壶、紫砂装饰画、雕塑、陶艺四个方向。今年29岁的周明宇是职教中心第一届紫砂班学员,2015年中专毕业后就做起了紫砂壶,他说:“在这个行业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走在喀左的街头巷尾,不时可听见作坊里噼噼啪啪打泥片的声音。现如今,紫砂,已不仅仅是平常百姓人家的谋生手段,更已成长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喀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紫陶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全县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编制《喀左紫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立紫陶文化旅游产业园,整合紫砂产业资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产业链完整、带动力强的紫陶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以玉龙紫砂、高品宝砂、晚窑紫砂、金鼎紫陶等为代表的紫砂陶瓷企业、商户及作坊70多家,成规模生产企业20余家,2023年产值达3.25亿元。
提起喀左紫砂,很多人都会想到制作精美的紫砂壶类、瓶类、茶具、看盘、壁挂等,却没有人能够将装修涂料和紫砂联想到一起。几年前,喀左玉龙紫砂艺术品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振海另辟蹊径,将紫砂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尾矿进行深加工,填补了国内紫砂建材市场的空白。有同行说,在制壶工艺大师里,徐振海敢于突破创新,另辟蹊径,把紫砂建材做得有声有色。徐振海讲起了研发环保紫砂墙泥的经过:多年前,一次回老家他发现,左邻右舍来串门都抽旱烟,但屋子里烟味却没有那么重。什么原因呢?因为墙壁材料就是当地的泥土。
这个“新发现”让徐振海很兴奋,也为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紫砂做墙泥是否也有这个功能?一边查资料、一边到高校求教,经过四年多不断钻研,在技术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他最终采用古法高温煅烧工艺开发出艺术环保紫砂墙泥。紫砂墙泥于2019年上生产线,2020年开始投产。
不发霉、不脱落、不褪色,而且防火阻燃,抗潮能力也强……由于特色和优势明显,这种涂料一推向市场就受到热烈欢迎。
创业在路上。徐振海说,要有坚持的韧劲,像小马过河一样,别人说水深,但我一定要自己试一试。
眼下,徐振海正在研发工业用新材料,“相信年末可以成功”。这种新材料批量生产后可广泛应用到炼油厂,能有效去除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异味。因为这项新技术,徐振海在今年7月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
紫砂,正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改变并提升着喀左的城市形象。2015年,喀左县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北方紫陶之都”称号;2016年,“喀左紫砂”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8月,喀左县“紫砂文化产业园区”再次获批“辽宁省紫陶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与此同时,喀左紫砂与岫岩玉、阜新玛瑙、抚顺煤精琥珀、本溪辽砚等一并列为辽宁瑰宝,被选为辽宁礼物,成为一张亮丽的喀左文化名片。
在成功举办八届紫陶文化艺术节的基础上,8月29日至9月4日,喀左召开首届紫陶产业发展大会。“这必将进一步擦亮‘喀左紫砂’这张金字招牌,推动喀左紫陶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不断提升喀左城市知名度。”刘大勇说。(王海涛 崔 毅)